——本文摘自真气运行法官方论坛
我 们锻炼李少波教授所研创真气运行养生实践方法,目的是培养自身真气,贯通经络,强壮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培训班上,很多人刻苦锻炼,短短几天就会 贯通任督,觉得比较容易。但在过去,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叫做“修道”。古人有“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之说。意为锻炼的人很多,但得到真东西 的人寥寥无几。原因主要是方法问题,所谓“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雾里看花,不得要领。只要方法对头,自己勤锻炼,没有不成功的,换句话说就 是没有不得道的。
现在的人一听说“道”,很多人就联想到了宗教或者“道门”,实际上这是误解。所谓“道”,是宇宙之本体,事物之规律,也就是现代哲学所讲的真理。中国医学源于道,谈医必言道,医道同源,理论同构,一脉相承。
轩 辕黄帝曾在崆峒山问道于得道高士广成子,广成子告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 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 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其中心意思就是让人遵循 大道,符合自然,“静以养生”。
轩 辕黄帝受到启发,和岐伯等天师内庭设问,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要则,著有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其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主要是研究人 体活动的精气神,如何使之合乎自然而生生不息,减少物欲对自身能量的消耗,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作 为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贯彻始终的生命观念,也主张“静以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开宗明义指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 是让人们顺应人天消息,安静下来什么也不想,真气便能从之而生,旺盛的在体内运行;内守自身神不外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也就无从发生。
《黄 帝内经》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讲究“养、调、治”,养是第一位的。提倡“静以养生”而“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论述告诉人们一个明白的道理,高明的医生重视病还 没有形成之前的预防,假若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岂不是临渴掘井,临战铸器之讽,不是太晚了吗?这种具体的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预防医学思想就是中医学的优 势。
从 《内经》以至后来诸多医家,乃至国策,谆谆告诫人们,凡病皆当预图于早,勿待病成而治,以贻后悔也。这就是《内经》“上工治未病”,摄生保健、养生长寿的 真谛,也是《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正含义。长期以来,先辈们就是以此思想指导而进行养生保健的,其中不乏健康长寿之人。
春 秋时代的中国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静以养生”。他们对这一理论作了清晰的阐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专(抟)气致 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些论述,是中国养生家的“圣经”,几千年来指导无数追随此道者修为长寿。魂静志不乱,魄安则长寿,人的生命就是 形体与精神的统一,精神与形体统一(抱一)了就能长寿。被后世之人称之为“黄老之道”。
“静 以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学的特色。 “静以养生”理论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静以养生”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养生 实践。几千年来,奉行“静以养生”的人,大多数都获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
中 国医学认为,情绪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大喜、大忧、大恐、大哀这五种情绪经常缠身就会损寿。道家把这些过分的情绪波动所引起的精神骚动不安,称之为伤生 损命的“贼”。老子提出的“专(抟)气致柔”,也是道家内丹修炼法,将个人的精气凝聚在腹中(丹田),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把心灵集 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既安静内守又能抗击外部刺激,逐步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涤除玄鉴”,就是由精神的清洗剂清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一 丝尘垢。人如果沾染的世俗的尘垢多了,无疑会伤神害性。
晋 代的嵇康在“静以养生”的理论指导下,比较系统的论述了静对养生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 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之于下。”其意是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形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要一国之君的精神经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形体才会保持 健康。所以养生最重要的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的心神宁静祥和。
南朝的医道家陶弘景也明确指出,经常保持自己的心神宁静祥和,对于养生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服用滋补药物等则是第二位的。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写道:“真人曰,虽常服药物,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修养心性的功夫就是陶弘景的养性之术。
被 誉为“中国医学之圣”的张仲景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机体的正气虚实,他在论述发病机理时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了三大类。在《伤寒杂病论》论述正气保养 时,主要讲述了三条:其一,“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指出了全身的元气、真气,即正气,只要充盈、正常,就能免受病邪的侵害,保持机体健康。因此,日 常生活中要善于保养正气;其二,“四季脾旺不受邪”。告诫人们,只要“后天之本”脾胃的正气充沛、旺盛,机体就能抵制病邪的侵害。其三,“若人能养慎…… 不遗人体有害、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告诉人们,要善待生命,慎重从事,要有预防养生意识。
静 以养生、无病先防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精神,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无论是医学经典,还是道学经典,都提出了“静以养生”的至理,特别是《黄帝内经》,长期以来指 导着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论和实践,其养生理论遍及天人一际、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预防学,人类盛衰寿夭的自然律,摄生保健、抗衰延 年的原则法,以及顺应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各方面。
静 以养生是中医学的优势,可是,自汉唐以来,这种养生保健的方法由盛渐衰,清代以后便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直到今天,医药事业在全世界内已非常发达。医者只追 求治疗的工巧,却忽略了未病先治的预防思想。医药治病尽管有一定的效应,但对健康长寿则显得不足。随着药品的日趋增多,杂药乱投,多服久服而引起了医源病 和药源病。鉴此,如何发挥人体的潜能,采用自控、自调、自我修复、自我建设,勿药而愈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出现的“看病难,看病 贵”等问题的解决,“静以养生”,勿药而愈更是有着不可限量的社会意义。
无 论是“静以养生,还是“治未病”,主要还是靠每个人自己的修养和锻炼。除有一套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规律的生活养生习惯外,还得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养生锻 炼方法,特别是为了有效地避免“药源病”、“医源病”困扰,更得有一套科学实用的养生治病法则。真气运行养生实践方法,是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的 法门,也是“治未病”和使人们“静以养生”的不二选择。
真 气运行理法源自医学,但也囊括了道释儒各家各派养生文化的精华。我们知道,中国有三大传统文化支柱,道、释、儒,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数千年历史长 河之中,砥柱中流,都起到了莫大的作用。道家文化屹立至今,对社会的和谐功不可没。《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是让人们 不违大道。从伏羲画卦到黄帝体道、老子讲道,针对的都是宇宙的一种属性,昭示着中华文化的一种始源,也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轩辕黄帝的《阴符经》开篇之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后来历代关于道,有时难免讲得缥缈而空玄一些,但里面深藏着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法则。伟人毛泽东也认为老子所讲的道,是宇宙间的普遍真理。
什 么是宇宙?李老在《真气运行学》“宇宙精神”一章中有详细论述。简单说,就是茫茫无尽的时间和空间,包罗天地万象。孔子说,万事万物不能离开道。作为宇宙 间的真气,道是宇宙间最自然无为的东西,没有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能驾驭它、改变它,具有最高神圣。道是讲究自然无为的,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不容侵犯。天道如 此,人间社会也是如此,不要掺杂个人的私心和个人意志。毛泽东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没有情,所以天难老,天如果有情,它也就变老了,人有了私心,就会有沧桑之变。只有人道符合天道,才是生生不息的 自然规律。
自 然界的能量,整体是道,人也是宇宙间的。老子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也是宇宙间“四大”之一。芸芸众生,道有多大能量,人也就有多大能量, 功能属性都在,道与人的本性应该是一致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不一致,相去甚远,只不过是“性相近而习相远”了。
老子以身证天,以天验人,他的中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四字。道是自然无为的,道是原则,法是效法。17世纪德国有一个大科学家,他认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没有办法去解释,只有中国老子所讲的“道法自然”,才接近事物的真理,人法地、地法天就准确地体现了这个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 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单讲就是“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符合大道自然。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下立足于“地”,上敬奉于“天”。 人为万物之灵,故人代表万物。人因有私情私欲,气量小,不容丝毫异己,故时有祸福之遭遇。大地深厚宽广,公而无私,任何事物无不承载。故《易?坤卦彖传》 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人需取法大地宽广深厚公而无私的胸怀,方可长久。“人法地”就是此意。大地虽承载及长生万物,但因地势有高低及软 硬,故有沧桑之无常。因之,应取法天道无所不覆的容量,故《易?乾卦彖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大地需效法天道运行万物、永健而不衰 竭的功能。“地法天”正指此而言。天道运行虽然如此,但还有四时变更、寒暑交替之无常。是故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因为“道”在运化群生这一运 动中,没有任何主观、意气、感情、私心等人为因素。“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指此而言。
怎 样去人道符合天道呢?这是老子养生学的关键。《道德经》第十章所提出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阐明了修真养性的要旨,营魄就是魂魄啊,人的先天元神本 为清静,因后天欲念所扰而散乱不安,若袪除妄念,清心寡欲,则神自清静,元精也会自安。还有“专(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心神专一,调息绵绵,如初生之 婴儿一样。
我 们锻炼真气运行,就是一步步符合天道,符合自然。简单讲,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人体和大自然是一致的,大自然大宇宙,人体小宇宙。自然界天地相交,阴阳相合 方能呈现生机,人体心火下降,肾水上潮,水火互济才能获得生命动力。十二消息卦暗示的“天机”也说明了这个关键问题。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心火下降这一环节 在人体生命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何谓心火下降呢?《黄帝内经?素问》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心火下降暖肾水,则肾得以蒸腾,方能滋养脏腑。心主 神明,又主血脉,心火降而不亢,则神明守舍,血脉周流有序。因此,水火之升降,为人体气机之关键。在先天八卦中,离卦表示心,五行属性为火;坎卦表示肾, 五行属性为水。当人体处于心火上炎时,在卦象上表现为未济卦,说明水火否隔,心肾不交,必然是不健康的病态。如果采用有效的方法,调整呼吸,则能使阴阳移 位,逐步达到心火下降而成水火既济之卦象,人体则自然能由衰返壮。这好比烧水,火在下面很容易将水烧开,反之处于心火上炎时,则不但不能烧开水,反而消耗 能源。如当人体上焦火症,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上火了”,使人处于病态,久之则消耗而使身体衰败。真气运行养生实践方法,具有促进心火下降的特殊功效。理法 原理就包括了心火下降,温煦脾土,气沉下焦,心肾相交,气通督脉,肾水上潮,生理机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我们都应该是有切身体悟的。只要坚持不懈的锻 炼,使自身真气更加旺盛,运行更有规律,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良性转化,最终使人体达到水火互济,阴阳和合,五行顺理,而步入健康长寿、生生不 息的康庄大道。
苏州内养堂,专业提供李少波真气运行法培训,太极拳内功培训,由李少波嫡传弟子亲自指导。并提供内养特色按摩拍打等理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