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勿药元诠之:步入社会——《李少波传略》
吐纳导引,培养自身本元,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治疗,自我重建,勿药而愈。这在常人看来,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河北省安平县信家口村的事情却是真实不虚,而李少波就是这件事的主人。
六、步入社会
连 年的社会动荡,洪水肆虐,使李家的家境逐渐衰落,土地越来越少,屈指算来只剩30亩了。对此,他早已有自已的想法。30亩地日后和弟弟均分,每人只有15 亩。以后越分越少,日子怎么过ワ与其坐吃山空,还不如离家另谋生路。把仅有的土地全留给弟弟,不是更好一些吗了当然,这仅仅是能说的出来的理由,实际上他 的想法何止这么肤浅,藏在心底的还有更大的打算和志向。其实,和他朝夕相处的家人,对他心里的“小九九”是早有察觉的,只是不愿说出来,也希望它不会成为 事实。跟祖父练功修道后,“走出去”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到外面去找高人指点,对自己的悟道会 有很大帮助。”他无时无刻地在这样想。终于有一天,他向三叔悄悄地说出了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打算,想听听三叔有什么见教。听了侄子的话,三叔一点都没有感到 奇怪。三叔也是修炼之人,平日里看到老父亲对孙子的栽培,心里早就是怎么回节,他倒是担心侄子留恋“出去闯一闯,对年轻人是有好处的。自古以来,成就一番 事业的人,哪个不是舍家弃业在社会上硬拼的。有志者事竟成,相信你会有出息的。”一番教诲使他既感激不尽,又如快马加了一鞭,出走的信念愈加坚定。
![]()
说来也巧,就在他读完高小的第二年,1930年,天津塘沽永利制碱厂在社会上招工。他觉得这是一个走出家门的机会,便向家人提出了去应考的想法。父亲看到儿子已经20岁了,同意他去报考。
工 厂对报考者的文化程度要求是初中毕业,一经录用,就是助手待遇。因他是小学文化程度,报考前对考试心中无数,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前去应考。打开试卷一 看,所出之题自己以前都学过,并不难做,紧张之情立刻释然。作文是他的长项,写起来得心应手;数学主要是繁分数化简,稍加思考,很快就做完了;外语是简单 会话,也顺利过关。经阅卷,他的成绩较好,加之气质儒雅,一表人才,招工的人很是喜欢,接收他去工厂工作。
当工人并不是他的初衷,但总归是圆了离家梦,自己多年的心愿实现了,多少也有一些快慰。
可 是,对于拉扯他长大的母亲看来,孩子离娘出远门,实在是太残酷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母亲眼里,孩子还小,个人出门是怎么也放心不下的,更何况她早知儿子 的心思,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也说不准。想着想看,一个人暗自流泪。母亲是最体贴儿子的,伤心归伤心,当他知道孩子很快就要离家,便抓紧时间,准备行 李,缝制衣裳,正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什么也不能让孩子冻着饿着。
![]()
天津,华北的一个旧工业城市和商业港口。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到处是不受中国司法管辖的外国人的租界地,满目疮痍,经济萧条。
永 利制碱厂建在渤海之滨的郊区塘沽。工厂的设备都是从外国进口的,产品大都销往国外,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厂。厂长兼总工程师是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他是留学 美国的博士,权威的制碱专家,名气很大,就连美国的制碱企业都请他当技术顾问。每年一半时间在美国,一半时间在国内。这个厂子生产的纯碱主要出口日本。
据 说和侯德榜同期留学美国的日本学生,学成后回国也办起了制碱厂,不知怎么回事,就是生产不出碱来,急得毫无办法。知道中国人办的厂生产不错,便派人想参观 学习。一到塘沽,“谢绝参观”的大牌子把他们挡了回去。日本人既羡慕又嫉妒,于是乎在附近租界他们的住地院里架起了小钢炮,炮口直对永利制碱厂的生产大 楼,伺机报复。
初次走出家门的李少波,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使他大开了眼界,特别是工厂的一切更是新鲜极了。作息时间 很规律,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睡眠8小时的“三八制”,对乡下来的孩子来说可是闻所未闻。车间里的机器设备也从未见过。偌大的机器,一按电钮便运转自 如,简直太有意思了。福利区有理发室、洗澡堂、缝衣房,还有医院、学校等,不一而足。娱乐活动也很多,诸如打秋千、玩浪木、学唱戏、练武术,真是五花八 门,是他目不暇接。
本文摘自《李少波传略》
作者:焦世袭/李天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