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苏州内养堂 > 中医养生文化篇
养生文化之法道天地自然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来自于大自然;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契符于自然;更重要的是与生命共存亡的呼吸,更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类得以产生和进步,无不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终究得出了人与自然,原本就是同一种“物”的结果;而这个“物”,现代哲学家称之为“本体”,或叫“绝对真理”,而我们的祖先则称之为“道”。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道”,不仅仅是存在于理论的推演,它又是一种实践,是实践感悟的结晶。故《管子》指出:“不修于此,焉能知彼”。我们的祖先正是通过法道自然的修身实践和不懈的探索,才发明“道”这个“物”的,才弄明白人与自然之本原的客观存在的。进行这种实践和探索的卓有成效、并为之集大成者,正是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老子是在“虚极静笃”、“恍惚窈冥”之中感悟到“道”的存在的。老子悟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意思是天地生成之前,宇宙是一个无声无形、不生不灭、具有永恒能量的混沌,是绝对的存在。鸿氵蒙未判、天地未兆之前,人物无形,一切皆是混混沌沌的混然一气,无际无涯,无量无边。尤似有此物,由混沌而成,盘旋空际,先天地而生。《内经》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这个“物”寂虚孕育生机,廖廓而含动意,自一动而开天地,分阴阳,而四象五行,包含在内。日月易盈,人物繁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孑然独立,浑能中处,却又能生生不已,化化无穷。自浑沌而迄于今,终始不改其常,独立之中,一气流行,开阖自如而循环无端,周流三界,充满群生。天赖以清,地赖以宁,谷赖以盈,人赖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道。虽千变万化,迭出不穷,无不由此而有兆有名,故可为天下母,为天地群生公共之端。老子又进一步说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虚极静笃,性光发越,阴阳迭运,神机自动,故而真觉自显,即朱熹所谓“虚灵知觉,一而已矣”。和老子同一时代的又一位中国哲人孔子在《中庸》里不是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是说人的天然生存的本能叫做性,率直地在恍惚窈冥中任其自然发挥,审慎培养,就会得“道”。人性与道心原本一体,不可分离;分离了就不是道,也就不可能得道了。总之,得道的先哲们尽他们的智慧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能力向我们陈述了“道”既是自然法则,又是存在着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华山脚下有一块巨石,上刻“太素元精”四字,也是概括了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道”这个层面上,人与自然完全同一。只要人们自觉地朝这一方面靠近,也就是朝恒久靠近。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我们的祖先在认识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过程中,认识了客观世界,也认识了主观世界;逐渐了解了人体自身,也进一步了解了宇宙自然。所以孔子曾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礼记·中庸》)。正因为人能够体现自然法则,故《内经》反复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气交变大论》)。题名为《黄帝阴符经》的专论天人关系的著作,更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提示,作为论述天理人事的基本纲领,也在于强调法道自然的原则不言而喻。是故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通篇贯穿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道法自然思想在医学、养生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体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老子是在“虚极静笃”、“恍惚窈冥”之中感悟到“道”的存在的。老子悟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意思是天地生成之前,宇宙是一个无声无形、不生不灭、具有永恒能量的混沌,是绝对的存在。鸿氵蒙未判、天地未兆之前,人物无形,一切皆是混混沌沌的混然一气,无际无涯,无量无边。尤似有此物,由混沌而成,盘旋空际,先天地而生。《内经》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这个“物”寂虚孕育生机,廖廓而含动意,自一动而开天地,分阴阳,而四象五行,包含在内。日月易盈,人物繁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孑然独立,浑能中处,却又能生生不已,化化无穷。自浑沌而迄于今,终始不改其常,独立之中,一气流行,开阖自如而循环无端,周流三界,充满群生。天赖以清,地赖以宁,谷赖以盈,人赖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道。虽千变万化,迭出不穷,无不由此而有兆有名,故可为天下母,为天地群生公共之端。老子又进一步说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虚极静笃,性光发越,阴阳迭运,神机自动,故而真觉自显,即朱熹所谓“虚灵知觉,一而已矣”。和老子同一时代的又一位中国哲人孔子在《中庸》里不是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是说人的天然生存的本能叫做性,率直地在恍惚窈冥中任其自然发挥,审慎培养,就会得“道”。人性与道心原本一体,不可分离;分离了就不是道,也就不可能得道了。总之,得道的先哲们尽他们的智慧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能力向我们陈述了“道”既是自然法则,又是存在着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华山脚下有一块巨石,上刻“太素元精”四字,也是概括了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道”这个层面上,人与自然完全同一。只要人们自觉地朝这一方面靠近,也就是朝恒久靠近。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我们的祖先在认识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过程中,认识了客观世界,也认识了主观世界;逐渐了解了人体自身,也进一步了解了宇宙自然。所以孔子曾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礼记·中庸》)。正因为人能够体现自然法则,故《内经》反复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气交变大论》)。题名为《黄帝阴符经》的专论天人关系的著作,更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提示,作为论述天理人事的基本纲领,也在于强调法道自然的原则不言而喻。是故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通篇贯穿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道法自然思想在医学、养生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体现。
——《真气运行学》 养生文化
下一篇:养生文化之天地与天地生成数
上一篇:养生文化之《黄帝内经》论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