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运行之经络的组成
经络,《内经》称为经隧,它是由各个组织间隙大小不同的隧道所构成。如肌肉、筋骨、神经、血管、腺体等,既有严密的分工,又有互相协调的作用。这些组织之所以能够活动,必须依赖于经隧中源源不断的真气运行,赋与能量,才能有节律的运动,以达到生理上的要求。真气运行法就是以培养真气、贯通经络,作为增强和恢复生理功能的主要手段。
由于经穴的周围存在着不同的组织器官,当针刺入经穴时,触动某一组织,那个组织就发出自己的讯号,因此就有酸、麻、沉、紧、胀、痛等感觉。根据临床实践,酸胀感是针体靠近或刺中筋腱的反应。如足三里穴在两筋之间,所以刺入时酸胀感特别明显,这和直刺经筋时所发生的酸胀感是一致的;麻及触电感是针体压迫或触动神经干的反应;深部刺痛是刺中血管,因交感、副交感神经密布于血管壁的缘故;刺之硬不能进针,是刺中骨骼的原因;感到沉紧和充气感,才是真气活动旺盛的表现。这就说明,经络与各组织的存在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经络的名称及分布
经是指直行较大的十二条经隧,这十二经络和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如: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这三条经分布在手臂的内侧,叫手三阴,属里,由胸走手(真气的动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在手臂的外侧,叫手三阳,属表,由手走头。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腿的外侧和后侧,叫足三阳,属表,由头走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分布在腿的内侧,叫足三阴,属里,由足走腹。这十二条经称为正经,首尾相接,真气运行其间,如环无端(见表)。
另外还有八条叫奇经八脉,是十二经传注的纽带。它们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如果把十二经比作大河的话,那末奇经八脉就可以比作湖泽。故明·张介宾《类经》说:“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十二经中真气的盛衰,要靠奇经八脉来平衡,其中尤以任督二脉为最重要。任脉在身前正中属阴,总领一身之阴经;督脉在身后正中属阳,总统一身之阳经。因此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合称为十四经。在真气运行法实践中,任督脉一通,全身各条经络就先后都通了。在每条经络上,还分布着许多真气较为活跃的部位,即腧穴。这就是经穴的由来。
络有十五,横行于阴经、阳经之间,为十二经表里配合联系传注的纽带。络之细微者叫孙络、浮络,就象网罗那样的遍布全身。经络的分布大体上就是这样。
由于经穴的周围存在着不同的组织器官,当针刺入经穴时,触动某一组织,那个组织就发出自己的讯号,因此就有酸、麻、沉、紧、胀、痛等感觉。根据临床实践,酸胀感是针体靠近或刺中筋腱的反应。如足三里穴在两筋之间,所以刺入时酸胀感特别明显,这和直刺经筋时所发生的酸胀感是一致的;麻及触电感是针体压迫或触动神经干的反应;深部刺痛是刺中血管,因交感、副交感神经密布于血管壁的缘故;刺之硬不能进针,是刺中骨骼的原因;感到沉紧和充气感,才是真气活动旺盛的表现。这就说明,经络与各组织的存在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经络的名称及分布
经是指直行较大的十二条经隧,这十二经络和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如: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这三条经分布在手臂的内侧,叫手三阴,属里,由胸走手(真气的动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在手臂的外侧,叫手三阳,属表,由手走头。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腿的外侧和后侧,叫足三阳,属表,由头走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分布在腿的内侧,叫足三阴,属里,由足走腹。这十二条经称为正经,首尾相接,真气运行其间,如环无端(见表)。
另外还有八条叫奇经八脉,是十二经传注的纽带。它们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如果把十二经比作大河的话,那末奇经八脉就可以比作湖泽。故明·张介宾《类经》说:“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十二经中真气的盛衰,要靠奇经八脉来平衡,其中尤以任督二脉为最重要。任脉在身前正中属阴,总领一身之阴经;督脉在身后正中属阳,总统一身之阳经。因此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合称为十四经。在真气运行法实践中,任督脉一通,全身各条经络就先后都通了。在每条经络上,还分布着许多真气较为活跃的部位,即腧穴。这就是经穴的由来。
络有十五,横行于阴经、阳经之间,为十二经表里配合联系传注的纽带。络之细微者叫孙络、浮络,就象网罗那样的遍布全身。经络的分布大体上就是这样。
相关文章:
经络——真气运行的通路
真气运行之经络的组成
真气运行之经络的功用
下一篇:经络——真气运行的通路
上一篇:真气运行之经络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