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从孤芳自赏到寻觅知音
与昆曲、评弹一样,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与苏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了这门不该被冷落的艺术,爱琴之人正用行动让更多人走近它——
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上午,怡园内都会响起清雅幽远的古琴声,那是吴门琴社的琴友们在举行雅集活动,该活动持续至今已有15年。除此之外,吴门琴社每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还要到市文联的文采园举行琴友间的雅集。同时,市内各大院校也留下了琴社成员抚琴讲座的身影。“古琴是一门不该被冷落的艺术,我们长期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既是自我陶冶,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古琴艺术。”吴门琴社社长裴金宝这样诠释着他们坚持多年举行各种古琴推广活动的意义。
自古以来,古琴就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乐器。轻轻弹拨琴弦,古朴雅致的琴音袅袅而出;侧耳仔细欣赏,悠远宁静的韵味在心间蔓延。苏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与昆曲、评弹一样,古琴与苏州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吴门琴社外,古城里还有很多钟情古琴的琴社、琴馆,在传递技艺、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为优雅的古琴寻觅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喜欢古琴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看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认同古琴所带来的文化内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可以说,古琴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2003年11月,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殊荣使得古琴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苏州的古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苏州常熟被称为“古琴之乡”,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琴派、专门琴址、代表琴谱、代表人物和理论纲领的地方。虞山琴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该派弟子云集,影响广泛。吴门琴社,由苏州老琴家吴兆基、徐忠伟、叶名珮等创立于1986年,其与虞山琴派有着深厚的渊源。琴社成员并不限于一种流派,老中青少几个层次有机组合,以传统琴学为主流,经常举办古琴讲座、古琴音乐会。此外,昆山琴社、太仓娄江琴社等也是活跃在苏州的民间琴社。近年来,苏州还悄然出现了菊斋、复兴、古琴传习所、沧浪琴苑等多家以传授古琴演奏技艺为主的民间琴馆。
与昆曲、评弹等苏州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相比较,真正喜爱古琴的人并不多。“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更多的是作为文人的一种雅好。时至今日,虽然一些人把古琴当作是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一种手段,但古琴还从未像钢琴、书法、绘画那样普及。”苏州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的王利建秘书长介绍说,目前在苏州,把器乐作为兴趣爱好的人不到艺术爱好者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在这三分之一中,喜欢古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由于懂古琴的人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使人们对古琴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很低。“最常见的一则笑话,就是很多人‘指鹿为马’,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王利建说。
在弹拨中学习静心
“学习古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触摸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脉络。”裴金宝这样说。裴金宝告诉记者,近年来,学习古琴的人群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以前跟他学琴的多是有机会看到他弹琴的街坊邻居,而现在则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古琴颇有了解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孩子学习古琴的比例近年来也在增加。一些家长渐渐开始认识到,相对于古筝、琵琶等比较常见的民族乐器而言,古琴对于陶冶孩子的身心有着更为独特的作用。主动为孩子寻找古琴名师,在弹拨中学习“静心”,在琴韵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新理念。9岁的李彦均小朋友去年起跟沧浪琴苑的樊建萍老师学习古琴。问及学琴的理由,妈妈曹女士直言自己并不要求孩子为了考级而学古琴,“社会这样浮躁,古琴刚好可以让孩子静静心”。园区的吴林花母女则是一对特殊的古琴学生。当年家境贫寒无法实现自己的古琴梦,等到女儿长到10岁,吴林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张古琴,母女俩一起跟着古琴名家叶名珮学琴。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拥有12家古琴琴社,其中4家在苏州。在苏州教琴的老师当中,有一定资历、得到社会认可的已达十多位,显示出苏州古琴在全国的影响力。而与这些优势相比,古琴的传播却依然需要继续努力。“古琴的普及需要加强”,裴金宝说,从吴门琴社这些年进校园开讲座所获得的反馈来看,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对古琴并不了解,讲座中经常会问诸如“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古琴有几根弦”等十分幼稚的问题。
古琴需要更多关注
11月7日 ,是古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四周年。回顾申遗成功四年来古琴所走过的道路,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一方面,申遗成功后,古琴的认知度大幅度提高,关心和喜爱古琴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有关古琴的各种活动在苏州、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断举办,古琴正在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而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古琴文化这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所蕴涵的无限商机,已经引起众多商家的关注。但如古琴流派的传承、青少年的古琴培训以及已迫在眉睫的老琴家(曲)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应如何开展,都还缺乏相应的具体管理手段和操作规范。王利建说:“如何尽快使古琴走上规范、科学的遗产保护道路,是当前每个喜爱古琴文化的人士真正应该关心的。”
资金短缺是民间古琴社团组织开展古琴交流、推广工作的主要困扰。“目前很多琴社活动都是自筹资金举办的,有的琴友还为此义卖了自己的古琴。”裴金宝说,其实琴友们并不介意为古琴自掏腰包,只是大家知道个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和昆曲、评弹市场化运作的传播手段有所不同,古琴目前还不适合走向市场,更需要的是观众的培养和政府的扶持。”
另外,加强不同流派间的交流以及琴友间的切磋,也是目前古琴传承和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门槛。一直以来,古琴流派纷呈,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地域的限制,而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王利建说,“流派之间的艺术交流,应该倡导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鼓励不同流派的存在,在竞争中发扬光大。”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学琴者对授琴老师的资格认定。一些老师还只是古琴路上的新手,却急急地收学生赚起钱来,这种误人子弟的传经授道,完全扭曲了古琴的传统韵味,“这对学生日后深入地领悟和学习古琴贻害无穷”,裴金宝一句话道出了琴家们共同的忧虑。
转载注明:真气运行法
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上午,怡园内都会响起清雅幽远的古琴声,那是吴门琴社的琴友们在举行雅集活动,该活动持续至今已有15年。除此之外,吴门琴社每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还要到市文联的文采园举行琴友间的雅集。同时,市内各大院校也留下了琴社成员抚琴讲座的身影。“古琴是一门不该被冷落的艺术,我们长期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既是自我陶冶,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古琴艺术。”吴门琴社社长裴金宝这样诠释着他们坚持多年举行各种古琴推广活动的意义。
自古以来,古琴就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乐器。轻轻弹拨琴弦,古朴雅致的琴音袅袅而出;侧耳仔细欣赏,悠远宁静的韵味在心间蔓延。苏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与昆曲、评弹一样,古琴与苏州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吴门琴社外,古城里还有很多钟情古琴的琴社、琴馆,在传递技艺、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为优雅的古琴寻觅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喜欢古琴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看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认同古琴所带来的文化内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可以说,古琴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2003年11月,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殊荣使得古琴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苏州的古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苏州常熟被称为“古琴之乡”,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琴派、专门琴址、代表琴谱、代表人物和理论纲领的地方。虞山琴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该派弟子云集,影响广泛。吴门琴社,由苏州老琴家吴兆基、徐忠伟、叶名珮等创立于1986年,其与虞山琴派有着深厚的渊源。琴社成员并不限于一种流派,老中青少几个层次有机组合,以传统琴学为主流,经常举办古琴讲座、古琴音乐会。此外,昆山琴社、太仓娄江琴社等也是活跃在苏州的民间琴社。近年来,苏州还悄然出现了菊斋、复兴、古琴传习所、沧浪琴苑等多家以传授古琴演奏技艺为主的民间琴馆。
与昆曲、评弹等苏州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相比较,真正喜爱古琴的人并不多。“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更多的是作为文人的一种雅好。时至今日,虽然一些人把古琴当作是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一种手段,但古琴还从未像钢琴、书法、绘画那样普及。”苏州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的王利建秘书长介绍说,目前在苏州,把器乐作为兴趣爱好的人不到艺术爱好者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在这三分之一中,喜欢古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由于懂古琴的人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使人们对古琴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很低。“最常见的一则笑话,就是很多人‘指鹿为马’,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王利建说。
在弹拨中学习静心
“学习古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触摸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脉络。”裴金宝这样说。裴金宝告诉记者,近年来,学习古琴的人群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以前跟他学琴的多是有机会看到他弹琴的街坊邻居,而现在则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古琴颇有了解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孩子学习古琴的比例近年来也在增加。一些家长渐渐开始认识到,相对于古筝、琵琶等比较常见的民族乐器而言,古琴对于陶冶孩子的身心有着更为独特的作用。主动为孩子寻找古琴名师,在弹拨中学习“静心”,在琴韵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新理念。9岁的李彦均小朋友去年起跟沧浪琴苑的樊建萍老师学习古琴。问及学琴的理由,妈妈曹女士直言自己并不要求孩子为了考级而学古琴,“社会这样浮躁,古琴刚好可以让孩子静静心”。园区的吴林花母女则是一对特殊的古琴学生。当年家境贫寒无法实现自己的古琴梦,等到女儿长到10岁,吴林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张古琴,母女俩一起跟着古琴名家叶名珮学琴。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拥有12家古琴琴社,其中4家在苏州。在苏州教琴的老师当中,有一定资历、得到社会认可的已达十多位,显示出苏州古琴在全国的影响力。而与这些优势相比,古琴的传播却依然需要继续努力。“古琴的普及需要加强”,裴金宝说,从吴门琴社这些年进校园开讲座所获得的反馈来看,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对古琴并不了解,讲座中经常会问诸如“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古琴有几根弦”等十分幼稚的问题。
古琴需要更多关注
资金短缺是民间古琴社团组织开展古琴交流、推广工作的主要困扰。“目前很多琴社活动都是自筹资金举办的,有的琴友还为此义卖了自己的古琴。”裴金宝说,其实琴友们并不介意为古琴自掏腰包,只是大家知道个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和昆曲、评弹市场化运作的传播手段有所不同,古琴目前还不适合走向市场,更需要的是观众的培养和政府的扶持。”
另外,加强不同流派间的交流以及琴友间的切磋,也是目前古琴传承和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门槛。一直以来,古琴流派纷呈,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地域的限制,而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王利建说,“流派之间的艺术交流,应该倡导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鼓励不同流派的存在,在竞争中发扬光大。”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学琴者对授琴老师的资格认定。一些老师还只是古琴路上的新手,却急急地收学生赚起钱来,这种误人子弟的传经授道,完全扭曲了古琴的传统韵味,“这对学生日后深入地领悟和学习古琴贻害无穷”,裴金宝一句话道出了琴家们共同的忧虑。
转载注明:真气运行法
下一篇:真气运行法——乐道
上一篇:真气运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