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运行法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消费理论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根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根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互相资生又互相限制的关系,在不时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均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根本涵义。
依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但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酣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养、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停止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学说以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能够解释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络,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能够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均衡被突破后的互相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用,阐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学说主要阐明事物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阐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根底;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办法,来剖析、研讨、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