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吐纳导引之:祖父训导——《李少波传略》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屈,解衣宽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液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朦胧然......
五、祖父训导
在祖父的影响下,全家人都抽空练功,当时叫“吐纳”。亲戚朋友和村里的不少人,都把祖父当做师父,也纷纷学练“吐纳”。但是,祖父的练功房,家中的任何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邻居和客人更是不敢窥探打听。
也 许人是隔辈亲,祖父的练功房李少波却能自由出入。祖父看他少年老成,做事认真,很是喜欢。每次孙子到他的房子,总是热情地招呼其坐下来,叮嘱跟他一起打 坐。毕竟孙子还小,长时间地坐下去很是无聊。老人也不责怪,只是要求他不要胡思乱想,如此这般坚持下去就是了。耳濡目染,长期影响,渐渐地他也能和祖父一 样,一坐就是大半天。小孩子知见较少,欲望淡漠,是练功开悟的最佳时机,又有人带着,进步当然就快多了。
![]()
有 一次,他和祖父一起练功,坐着坐着,只觉一股气流沿脊椎而上,在枕骨处停了下来,浑身不自在。这时,只听祖父轻声对他说:“你什么也别想,注意头顶就行 了。”大约半柱香的工夫,忽然感觉头顶象揭开盖子一样。连声喊:“受不了,受不了,力量太大了!”祖父慈祥地望着他,只是笑了笑,什么话也没说。后来,他 才知道这是“通关”了!
“通关”,中医谓之“通督”,是修道的一个飞跃。
这时,李少波已读完了私塾,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之乎者也”再也难不住他了。祖父见时机已到,应该让孙子读一些有用的书了。
祖 父在他的诸多藏书中,选送给孙子的第一件礼物,是他最心爱的一部手抄书,名叫《勿药元诠》。“勿药”意为不吃药就能治病,“元诠”即为诠释恢复健康的道 理。这本书对李少波一生悟道从医影响很大,一直视为珍宝,随身携瓷从不离身。可惜在“文革”那场文化浩劫中被当作“四旧”烧掉了。
![]()
这 本书开始所论述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导语写道:“《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兹取养生家言,浅近易行者聊录数则,以听信士之修持;又将饮食起居之禁忌,撮其大要,以为然恣者之防范,使人知 谨疾而却病,不犹胜于修药而求医也乎。”圣人不提倡有病之后再予以治疗,而更多的是重视没得病前的预防。假若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岂不是临渴掘井,临战铸 器,不也太晚了吗?这就是最早的预防医学思想。
该书对各家养生精要一一作了介绍,包括“上古天真论”,“调息”、“苏子瞻养生颂”、“小 周天”、“道经六字诀”、金丹秘诀”、“精气神”以及“诸伤”、“风寒伤”、“饮食伤”,“色欲伤”等。其中,选录《内经·上古天真论》的一段是:“上古 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概括阐述了吐纳导引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实际效果。
![]()
《勿 药元诠》关于调息的介绍与论述也非常精辟,对弈道儒各家的养生修持要旨做了评点。书中说:“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故释迦垂 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法门。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易》随卦曰:‘君子以向晦人宴息’。王龙溪日:‘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 向晦人宴息。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先天元神元气相育相抱,真息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阖自然, 与虚空同体,故能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够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淹,是谓阳陷于阴也。”要求养生修炼者精 神内守,神不外驰,一心调息,培养元气。告诫人们不要思虑营营,耗伤真气,使精神困惫。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 其体,不倚不屈,解衣宽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液 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朦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人,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 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生全生而已也。 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人绵绵,若存若亡,神气 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这正是《勿药元诠》所描述的具体的调身、凋心、调息方法。
![]()
对少年李少波来说,《勿药元诠》这部书简直太重要了、书中所讲正是祖父教他练的方法。他非常爱看这部书,书里的每句话、每个字似乎跳跃着直入他的眼帘,深深地映入自己的心里。他暗自思忖:人的一呼一吸里面的学问真是太大了!
本文摘自《李少波传略》
作者:焦世袭/李天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