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去寻道:不辞而别——《李少波传略》
屈指一算,他在永利制碱厂已经工作生活了6年,期间,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当局的腐败;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骄横淫威,承受着丧权辱国的悲哀和酸楚。同时,还饱 受了疾病的折磨、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其中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他也有宝贵的收获,那就是自己由病而医,由医悟道,积累了一定的养生健 身经验,初步掌握了医道的基本知识,由此而更加坚定了他学医向道的信念。
十一、不辞而别
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在中国长驱直入。1933年初占领了热河(今属河北省),紧接着又攻取了冷口、滦东一线,直逼平津。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只能和 日本人谈判,在塘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此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人对华北的占领,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的自由出人区,为日军控制整个华北地区 开了方便之门。不久,国民党政府又和日本侵略军签订了《何梅协定》,拱手出卖华北主权。日本人又唆使汉奸殷汝耕策动了冀东事变,在河北省东部的22个县成 立傀儡政权,即“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与国人为敌,为虎作伥,令人发指。
耳闻目睹,对他刺激很大。一个受传统民族文化熏陶的热血男儿,那能接受这个现实。他想:国将不国,厂将不厂。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怎么离开呢?写申请给厂方,假如不同意,不就更麻烦了吗?即便厂方同意了,消息一经传开,定会成为一大新闻多少人会来打听虚实,刨根问底。成为新闻人物,让人们评头论足,这是他最不愿意的。
想来想去,他决定干脆谁都不说,悄悄离去!
想来想去,他决定干脆谁都不说,悄悄离去!就在他打算一人离厂的当天晚上,躺在床上想出去后的事情。突然有一个人在脑海中闪现。“啊!差点忘了。走的事情应该给他说一声。”他暗自责备自己考虑不周。
他想起的这个人是山东莒县来永利制碱厂工作的王竹修。此人忠厚老实,侠肝义胆,爱打抱不平。他们平时由于都毽欢习练武术,接触较多。互相交流切磋,彼此很是了解口古山东多好汉,河北多义士。可能应了此话,他俩很是投缘。又从一师学武,是师兄弟,李少波年长为师兄。
在王竹修的眼里,师兄知识渊博,说话文绉绉的,满脸子全是学问。平时练两手也有板有眼,真是文武全才,很了不起。师兄平时的所做所思,对别人来说是秘密,但他却是一清二楚的。他觉得和师兄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充实又自在,什么也难不住,什么也不怕。
在李少波看来,患难见真情。他有病的时候,这位师弟又是取药,又是端饭,跑前绝后,关心备至。平时在练武术时,又虚心好学,是难得的好伴侣。离厂出走的想法,对别人保密,对师弟说什么也不能不讲。
对师弟说什么也不能不讲。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向玉竹修全盘端出:“竹修,眼下时局动乱,在厂里呆下去没什么意思。我想了很久,准备离开这里,到外面寻访高人,修道习武。今天就和你告别。”
王竹修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脱口而出:“师兄,你的想法太好了!你走我也走,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王竹修认定,师兄是个有学问的人,大凡他做的决定,绝对错不了。随后又轻松地说:“工作丢了就丢了,和你在一起我心甘情愿。”
就这样,他俩决定一块儿走出去。
1936年5月末的一天,李少波和王竹修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塘沽,经天津北上到了北京。
在 塘沽时,他俩就听说有两个叫王半仙的得道高人。一个在北京,叫王宪斋,修炼层次很高;一个在四川,叫王元会,练自然拳,会穿墙走壁,名气非常大。他们一到 北京,就到处打听王宪斋的下落。不知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都得不到王充斋的任何消息。无奈之下,只好在北京买了一些武术器械,决定先去陕西,在秦岭一 带寻访高人,然后再去四川拜会另一位王半仙。